前言_ [擴散交疊地帶]
一個都市在許多隱性的規則下,去劃分出許多不同的界線區塊,而那條用來劃分區塊的線、或點,就這樣的時常被我們所輕忽掉,上下班、上下學、去逛街看展,去不同的地區區位時,總是會不自覺的轉換不同心境,而在轉換心境的那個位點,那個模糊同時帶有A及B區位特質的中介地帶,將它放大並重新定義解析它這塊中介公共地帶,去讓生活不在那麼的存粹的是單一面向。
(用顏料來說明,同時再一張紙上點上了黑色跟白色的顏料,黑色跟白色漸漸的在紙上的某一個地區開始產生交疊,產生灰色的地方,這個灰色的點就是這張紙上最精采最可以期待的那個點。)
設計師_藤本壯介 [群]
弱化建築 --- 中和異質,將建築簡化到最為存粹單元空間的階段,在漸漸的將秩序帶入,漸漸融入各層面的相對異質,在這模糊地帶,轉化各種不同的人群活動空間,進入不同領域,在這過程中是先被拆解成散亂狀態,後再因各自族群之間的”群類”關係,去形塑出一群一群(泡泡)各自不同的活動範圍,而無形中產生了秩序,由點構成線性、由線性構成面狀、在由面狀構成整體。
基地 _鐵道出口 [縫合]
基地是台北市的空白遺棄地,雖有著異常豐富且複雜多元的族群及活動在周圍,卻完全的被孤立且沒有進行空間環境上任何的對談和交流,這是件弔詭的事,基地是位在都市核心的樞紐地帶,卻跟周圍沒有任何的交談,被遺棄到現在,由基地去延伸出一個讓人們重新定義這塊基地的概念,讓這塊核心樞紐重新運行,用週遭的活動、人群、空間,去建立起和周圍環境對話的橋樑,去對周圍的環境活動去做出整合的動作。
鐵道出口是一塊特大號的模糊地帶,混雜了商業、藝術、購物、運動、休憩等五個大族群,讓鐵道出口成為一個到另一個區塊的橋樑,可以暫時停留在充電再出發的地方。
基地分析 _尺度上
大
基地使用分區 _ 去區分出週圍使用族群的區塊 分析出週圍族群
概念性圖示 _ 周圍同一性質物件的群族動線脈絡
中
基地週圍交通流量動線¬ _ 去決定出開口及空間配置(需安靜_需熱鬧)
平日假日時間點族群種類分布多寡 _ 找出相同的位點因為不同時間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劇本,族群的活動型態、位置
小
活動行為種類、動作、活動 _ 去找出使用空間模矩 異質空間的對話
議題&Program
基地特質 _ 將鐵道出口與環境進行縫合的方法
牆上的塗鴉&華山藝文特區&光華商場的購物人潮:牆上留有許多街頭藝術家的塗鴉作品,或許這裏可以置入一個街頭藝術家的創意市集,有自己獨有的小工作室跟小店面,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很直接的跟大眾進行交流,順便將周圍購物及藝術家人潮引進基地裡面。
高架橋下的籃球場&公園休憩的人群:在高架橋下有許多籃球場,平時就會有一些運動愛好者聚集,引入運動愛好者的人潮,置入一個極限運動場,將運動及旁邊休憩的人潮引入舊鐵道,讓他重新充滿活力。
辦公商業大樓的職業上班族&科技大學的學生:在裡面置入休閒輕鬆的工作、讀書、交流、會議、餐飲、聊天空間。
空間型態 _ 序列剖面劇本
虛實空間的關係,視野、框景、點景、開放空間,ABC三個一直空間上的對話交流,A-B、B-C、C-A及A-B-C之間的曖昧空間關係,這裡是最精彩且最被人期待的地方!用序列的剖層斷面關係,清楚的述說每個空間及活動之間相對的對話,在垂直及水平向度上,並引導進入空間模矩尺度的空間對話。
平面
散亂的單元空間平面,分析使用人群、族群、活動密集處,各空間之間的對話(開放、公共、私密),中介場域的活動行為,動線、視野、虛實、框景、點景及群的概念,跟周圍街廓、量體、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(光、噪音、風)。
剖面
有機、空間模矩尺度上的對話,三者異質空間的交流,空間相對關係對話連結,視野、框景、點景、活動型態、劇本,高架橋、市民大道、量體、環境因素(光、噪音、風)之間的關係。
思考_問題
基地在城市上的角色、價值、貢獻:
新型態的辦公&休憩&運動空間,調節周圍人群,重新在利用,並表現出身為都市核心樞鈕應有的用途及使用最大值。
有什麼是創新的?
憑什麼大家要來基地?
有機的模矩怎樣被創造出來?
會不會有矛盾跟衝突點?在哪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