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4-29

配置設計階段

發展藤本壯介的核心概念
第一個圖
他將建築的單元空間,個別的獨立出來,並各自散落在平面基地配置上
形成一個異常有機動線,而空間上異常豐富的一個配置類型平面

我將他轉化延伸
第二個圖
我先將各自比較重要的核心單元空間一一拉出來
形成一群又一群的小核心,彼此的串連關係,在空間上的串聯中
其實就開始空間的對話,這件事情

再一次的轉化
帶入隱性中模矩的關係
第三張圖
用看不見的模矩關係,去界定出那原本散亂的空間配置關係
疊合自己所想的事情

概念性圖示
很多的概念所形塑出的概念圖示,可以訴說造型、空間行為、概念動線
要昇華自己的概念,用多層的草圖紙去疊加,反覆的加上更多不同的想法
再一一去進行反覆的檢討,當第一張跟最後一張說明的東西
是完全不一樣的時候那就成功了

同"性質"的"體"去產生串聯
形成一群或線性的分布,去訴說一些(更多)城市上的紋理、脈絡
去定義他的造型、空間、動線和基地的紋理脈絡產生呼應

再導入前者所做的分析轉化發展!!變形

Q:車如何來?停哪裡?
人潮聚集點,如何進入基地?如何疏散?
最大公因數、最小公倍數,框-尺度-模矩
用模矩的關係去讓所複雜的活動空間、行為、剖面、平面上去成為一個整體

[沒有平立剖就宣告不治]

多重並重的方式去進行設計
曲線的關係不會一直曲下去
可能只有一些空間(剖面)才會有曲線的產生
如下圖
各區的色塊跟各區之間的關係
交錯過程中,就會有很多情境上的對話,就會漸漸產生
在各層平面上呈現散落的狀態,空間錯綜分區穿差
並在垂直空間上進行串結連接

目前暫定的平面空間配置
平面上是各個空間被有意識的分錯開
但在剖面上,各個性質相同的空間
會呈現串聯在一起的狀態
空間寬、大小、高度依活動類型去劃分



用透視上的效果去看各空間的交錯連結效果
並用顏色去區分出不同的活動空間類別
運用剖面的空間特性
去嘗試將多空間進行串聯(如:餐飲空間、廚房、滑板場)

接下來就要漸漸加強這個特性
一直疊加上去,水平面上、垂直面上這兩個大向度之間的對話



被一直定義的空間模矩"運動、工作、創作、休憩"之尺度,多重模矩關係(2 4 6 8....)

2009-04-26

再定義自己的思考邏輯 2009/04/27

前言_ [擴散交疊地帶]

一個都市在許多隱性的規則下,去劃分出許多不同的界線區塊,而那條用來劃分區塊的線、或點,就這樣的時常被我們所輕忽掉,上下班、上下學、去逛街看展,去不同的地區區位時,總是會不自覺的轉換不同心境,而在轉換心境的那個位點,那個模糊同時帶有A及B區位特質的中介地帶,將它放大並重新定義解析它這塊中介公共地帶,去讓生活不在那麼的存粹的是單一面向。
(用顏料來說明,同時再一張紙上點上了黑色跟白色的顏料,黑色跟白色漸漸的在紙上的某一個地區開始產生交疊,產生灰色的地方,這個灰色的點就是這張紙上最精采最可以期待的那個點。)



設計師_藤本壯介 [群]

弱化建築 --- 中和異質,將建築簡化到最為存粹單元空間的階段,在漸漸的將秩序帶入,漸漸融入各層面的相對異質,在這模糊地帶,轉化各種不同的人群活動空間,進入不同領域,在這過程中是先被拆解成散亂狀態,後再因各自族群之間的”群類”關係,去形塑出一群一群(泡泡)各自不同的活動範圍,而無形中產生了秩序,由點構成線性、由線性構成面狀、在由面狀構成整體。



基地 _鐵道出口 [縫合]

基地是台北市的空白遺棄地,雖有著異常豐富且複雜多元的族群及活動在周圍,卻完全的被孤立且沒有進行空間環境上任何的對談和交流,這是件弔詭的事,基地是位在都市核心的樞紐地帶,卻跟周圍沒有任何的交談,被遺棄到現在,由基地去延伸出一個讓人們重新定義這塊基地的概念,讓這塊核心樞紐重新運行,用週遭的活動、人群、空間,去建立起和周圍環境對話的橋樑,去對周圍的環境活動去做出整合的動作。
鐵道出口是一塊特大號的模糊地帶,混雜了商業、藝術、購物、運動、休憩等五個大族群,讓鐵道出口成為一個到另一個區塊的橋樑,可以暫時停留在充電再出發的地方。



基地分析 _尺度上


基地使用分區 _ 去區分出週圍使用族群的區塊 分析出週圍族群
概念性圖示 _ 周圍同一性質物件的群族動線脈絡


基地週圍交通流量動線¬ _ 去決定出開口及空間配置(需安靜_需熱鬧)
平日假日時間點族群種類分布多寡 _ 找出相同的位點因為不同時間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劇本,族群的活動型態、位置


活動行為種類、動作、活動 _ 去找出使用空間模矩 異質空間的對話


議題&Program
基地特質 _ 將鐵道出口與環境進行縫合的方法

牆上的塗鴉&華山藝文特區&光華商場的購物人潮:牆上留有許多街頭藝術家的塗鴉作品,或許這裏可以置入一個街頭藝術家的創意市集,有自己獨有的小工作室跟小店面,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很直接的跟大眾進行交流,順便將周圍購物及藝術家人潮引進基地裡面。
高架橋下的籃球場&公園休憩的人群:在高架橋下有許多籃球場,平時就會有一些運動愛好者聚集,引入運動愛好者的人潮,置入一個極限運動場,將運動及旁邊休憩的人潮引入舊鐵道,讓他重新充滿活力。
辦公商業大樓的職業上班族&科技大學的學生:在裡面置入休閒輕鬆的工作、讀書、交流、會議、餐飲、聊天空間。



空間型態 _ 序列剖面劇本

虛實空間的關係,視野、框景、點景、開放空間,ABC三個一直空間上的對話交流,A-B、B-C、C-A及A-B-C之間的曖昧空間關係,這裡是最精彩且最被人期待的地方!用序列的剖層斷面關係,清楚的述說每個空間及活動之間相對的對話,在垂直及水平向度上,並引導進入空間模矩尺度的空間對話。



平面

散亂的單元空間平面,分析使用人群、族群、活動密集處,各空間之間的對話(開放、公共、私密),中介場域的活動行為,動線、視野、虛實、框景、點景及群的概念,跟周圍街廓、量體、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(光、噪音、風)。



剖面

有機、空間模矩尺度上的對話,三者異質空間的交流,空間相對關係對話連結,視野、框景、點景、活動型態、劇本,高架橋、市民大道、量體、環境因素(光、噪音、風)之間的關係。




思考_問題

基地在城市上的角色、價值、貢獻:
新型態的辦公&休憩&運動空間,調節周圍人群,重新在利用,並表現出身為都市核心樞鈕應有的用途及使用最大值。

有什麼是創新的?
憑什麼大家要來基地?
有機的模矩怎樣被創造出來?
會不會有矛盾跟衝突點?在哪?

也不用再多說些什麼!

http://www.abbs.com.cn/bbs/post/view?bid=8&id=337044190&sty=1&tpg=1&ppg=2&age=30#337044190

http://www.abbs.com.cn/bbs/post/view?bid=1&id=337053659&sty=1&tpg=1&age=0


我們的眼界真是太過渺小

看完這篇文章我開始反省台灣的建築教育方針
一個個老頭子還再墨守成規的依百年前的設計操作手法做設計
有沒有搞錯啊 !!

我已經不知道該去說什麼了,現在我的還是在反省
不過如果能再早一點看到這些東西,或許我不會像現在這麼懊惱

無知的我
還一直的煩惱著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,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
工作 金錢 愛情 享樂

不能在這樣抱怨下去
別人不做 _就自己去做做看巴